美國行醫之途-起步篇
1960-1980年代,許多醫學系大學畢業生往往一畢業就出國,以到美國為最多。之後隨著台灣經濟進步、資訊流通加速、以及國際化,醫學系學生出國接受專科訓練的比例顯著減少。美國本土醫學畢業生日益增加,因此逐漸縮減招筆者1992年高中畢業進入台大醫學系,當時台灣醫療市場仍然相當活躍,醫師只要好好努力,學術或是經濟上都相當有發展前景。全民健保剛開辦不久,許許多多不合理的醫療限制也沒像現在這麼複雜。逐漸地,健保失去了專業的立場
如同許多其他人一樣,我心中也有美國夢。美國的市場規模比台灣大很多,就業環境比台灣自由,生活的自然環境比台灣好,高等教育系統也是在世界領先地位,對於小孩更是個好環境。然而生活的人文環境卻是另外一種型態,語言,社交
做決定:
首先,就是要考慮清楚: 是否要離開台灣到美國重新開始。這個決定越早越好!因為牽連甚廣!單身比較簡單,如果不是單身問題比較複雜。一旦確定要往美國發展,最好畢業時就考完USMLE所有steps並且迅速申請美國住院醫師訓練,以節省時間。每晚
Timeline:USMLE就考試層面,如果用心準備,半年內可以完成。台灣都用原文教科書所以銜接上相當容易。因牽涉到考試排程、申請時程以及申請聯招材料準備種種,估計約一年至一年半後有機會面試,兩年左右便可進入訓
USMLE:USMLE考試和MATCH的資訊在網路上有很多資料。可以花錢去買或是去上Kaplan課程。USMLE成績很重要,成績好面試機會就多。考試材料的花費是必要的成本。如果可以在網路下載會節省很多,但是還是
MATCH 準備:MATCH是聯招系統,每年九月開始接受申請明年七月的訓練職缺。一般估計若是有10個interviews,幾乎可以確定會被某一個program錄取。所以要想辦法盡量增加interview的機會。下面提到相關
1.美國綠卡: 相當重要! 有綠卡也會促使IMG去美國發展。持有綠卡等於是0.8個美國人了,其重要性不言可喻。包含我在內很多人都沒有綠卡,所以雖然無法控制這個因素,但是這個競爭條件基本上大多數人都一樣。常聽到有人USMLE分數普通卻拿到一
2.USMLE score: 相當重要!申請者的資料被篩選時的重要指標。如果連篩選也沒過那就幾乎不可能拿到interview。Step 1成績尤其重要,因為很多美國畢業生 (American Medical Graduate – AMG)申請住院醫師訓練的時候很多只有Step 1 / Step2 CK成績。一個好的Step 1分數相當有參考價值。
3.Young graduate (年輕畢業生): 相對重要!很多programs限定只收畢業五年內的醫學生。原因在於年輕的畢業生比較容易駕馭、容易塑型、沒有之前錯誤的習慣、不容易生病請假、健康耐 操。所以早決定早準備前往美國發展,才可以有這個好處。但是萬一超過了
4.英文 (English proficiency): 重要!尤其是當拿到的interview數目小於5的時候!語言是溝通的工具,也是讓別人了解你的方法,更是美國官方語言。這是除了USMLE分數之外, 第二個可以控制的重要因素。要增進英文口語能力必須提早準備,臨時抱佛
5.USCE (U.S. Clinical Experience)美國臨床經驗: 重要! 臨床經驗是指至少像學生等級,到醫院時接觸病人,檢查病人,做鑑別診斷,以及選擇檢查和處方。如果有機會到美國做交換學生要盡量爭取! 但這種機會國內不常有,往往取決於背景與關係,超出控制範圍了。到醫院做一些見習員 observership會有幫助,但不被認可為USCE。Observership或是 USCE一定要利用機會表現,拿到好的推薦信是隨之而來的好處!
6.美國PhD,研究背景: 不確定重要性。因為很多美國PhD留在美國工作就會拿綠卡,機會的增加主要是因為綠卡的重要性和英文程度提升。研究背景對於一畢業就申請的醫學生不大可能。如果太注重增進研究背景,便會延緩申請時間一至數年不等。但如果不幸
7.推薦信: 重要性視情況而定。在美國推薦系統很被重視,也見於各式各樣的應徵。一般來說美國的臨床醫師M.D.寫的推薦信比較有力。非美國境內醫師的推薦信稍弱,但如果遇到一個相同領域的program director(機會不高)
Programs挑選:
原則上是programs挑選申請者,申請者只是選自己偏好的programs來申請。以下只是大概區分。如果下定決心要到美國發展,那便務求一擊命中。寧願今年今次多花點銀子,多申請些programs,以免還要第二年再
1.科別: 美國有很多programs。國內熱門五官科的在美國也熱門。外科系和婦產科在台灣是谷底但在美國還是熱的。內科系中兒科家醫科最簡單,內科則是名額最多。病理、麻醉、急診、放射在美國都算熱門科。如果剛剛畢業,選自己喜歡
2.屬性: 美國 programs大小不同,medical center或大學醫院比較大,community hospital比較小。對於IMG而言要進入大學醫院很不容易,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條件 如: 有強的internal connection、綠卡、high score等,則可能性會接近0(如果不是0)。然而訓練的內容差異不大,大學醫院可能會輕鬆一點,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研究。這些問題等拿到了面試的機會 再來斟酌便可。[有綠卡的話申請famous program機會增加不少]
3.簽證種類: 到美國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最終自然想留在美國,轉換成綠卡身分。因此應該盡量爭取H1簽證。H1簽證要轉換身分沒有限制,但缺點是必須通過USMLE step3才有資格以H1 visa工作。Medical J1簽證應該盡量避免!因為medical education J1簽證日後要轉換身分困難重重,需要花額外3到5年時間不等,且也得花一筆錢找律師想辦法處理。但好處是不用考完step3就可以申請進入 program,有點小小benefit(但是日後要payback)。當然若實在
Post MATCH Rescue-scramble這點我運氣好沒遇到。聽說許多人是在post-MATCH因為programs仍有缺而被錄取的。在這個階段就要更積極。有空缺的programs一旦公布,立刻找熟人打電話、fax自己履歷
申請美國的住院醫師訓練只是美國行醫的起步。這一步最難!但只要拿到了門票,接下來就是坐雲霄飛車高高低低、搖搖晃晃。等結束了住院醫 師訓練之後,可以選擇做primary care(沒有綠卡者需要在醫院的門診部任聘),hospitalist(住院主治醫師),或是申請次專科訓練。而在工作同時便可以著手綠卡申請轉換身 分。到美國行醫之路有很多DIY的部分,但是在這過程會成長、學習許多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Transcript of subsequent comments on this FB Group
Yao-Tseng Chen: "美國PhD,研究背景": 如果對研究不是真的有興趣,不鼓勵以此做 transition。浪費自己的時間,也浪費別人的資源。
楊繼統: 的確是如此。不宜以research作transition。我應該寫清楚一點這些只是條件的分析。大部分對學術有熱忱多半不會再浪費時間從clinical底層練起,通常從一而終。
楊繼統: 簽證問題補充: J1隨後而來的就是2 year home-country residence條款。也就是要轉換身分(即使和公民結婚也一樣),則必須回原國籍居住地住滿兩年才可。也可用J waiver條款到一些under-served area花3-5年不等來解除 J 的限制,等解除之後才可以進行身份轉換。當然所謂medically under-served area的認定有其trick。大的university program通常會和一些衛星醫院結盟,而那些衛星醫院就在under served area。而可以讓你藉機waive J。名義上是在under served area,但事實上是在main campus工作。如果到這種地步了,那你肯定(1)很popular(2)有良好的connection,所以department願意為你處理這個棘 手的問題。以前在網路上曾經有看過經驗分享指出,可以用學生簽證之後的
非常實用,簡單明瞭
回覆刪除可以聯繫嗎??email:drlin717@gmail.com
回覆刪除